永久小说网

永久小说网>明末封王 > 第443章 盛京权谋(第1页)

第443章 盛京权谋(第1页)

当江南的烟雨笼罩着帆影,当海上的阴谋惊骇着波浪之时,远在关外,大清帝国的都城,盛京,同样被一股比严冬更凛冽的阴谋与肃杀之气死死扼住咽喉。清宁宫深处,药石的气味浓得化不开。曾经叱咤风云、鹰视狼顾的清国大汗皇太极,此刻形容枯槁地躺在龙榻之上。数月前那场突如其来的中风,彻底击垮了这位雄主。他半边身体瘫痪,口不能言,眼神时而混沌时而爆发出不甘的怒火,却只能发出“嗬嗬”的嘶哑声,如同被困在残破躯壳里的猛虎。帝国的权柄,已不可避免地滑落。按照义州会议时的安排,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以辅政的身份,共同摄理国政,是为“左右翼王”。然而,这脆弱的平衡之下,是汹涌澎湃、足以撕裂整个帝国的暗流。帝国的核心,此刻的盛京,分裂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以睿亲王多尔衮为核心,其同母弟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为铁杆臂膀。三兄弟掌控着精锐的满洲两白旗以及镶红旗,实力雄厚。多尔衮本人雄才大略,深谙权术,军政才能卓着,更因其母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的旧怨,对皇太极一系怀有刻骨铭心的恨意。他的目标,早已不是辅政,而是那至高无上的汗位。阿济格勇猛鲁莽,多铎年轻气盛,皆是其手中利刃。以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代表皇太极直系血脉的利益。他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正黄、镶黄)大部分勋贵将领的坚定支持。索尼、鳌拜、图赖等两黄旗重臣,皆是豪格的死忠。豪格本人亦久经战阵,功勋卓着,性格刚烈,自认是父亲基业最合法的继承人。他视多尔衮兄弟为最大威胁,绝不容许他们染指汗位。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任何人事任命、军国方略的讨论,最后都将演变成激烈的争吵甚至谩骂。这一现状使得大贝勒代善与左翼王齐尔哈朗甚是头疼。两黄旗与两白旗的旗人更是在盛京城内摩擦不断,气氛紧张得如同绷紧的弓弦。济尔哈朗作为名义上的“左翼王”,地位高于多尔衮,但他性格相对温和持重,且本身实力不足以压制任何一方,再加上他还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只是侄子,因此只能艰难地在两派间周旋,试图维持表面的平衡,实则如履薄冰。矛盾终于在皇太极病势沉重、几乎无望康复之时彻底爆发。各方势力都嗅到了权利的味道,图穷匕见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崇政殿内,议政王会议正在举行,议题本是讨论对明边关的春季攻势。然而,会议很快偏离了主题。两黄旗大臣索尼率先发难,话题被引到了皇太极的病情上。顺势要求诸王贝勒共推举肃亲王豪格为储君!“一派胡言!”多铎年轻气盛,拍案而起,指着索尼的鼻子怒斥。“大汗何时康复尚不可知?你竟敢此刻提出储君之位,分明是你等两黄旗包藏祸心,妄图乱政!”此时脾气火爆的阿济格猛地起身,嚷嚷了起来。“再说了!凭啥储君是他豪格!我弟弟多尔衮文韬武略,功盖当世,也是承继大统的不二人选!”“阿济格!你放肆!”豪格须发戟张,按剑怒视。“我乃先汗长子,战功赫赫,名正言顺!尔等兄弟,狼子野心,觊觎神器久矣!这下自己跳出来了吧!”阿济格也霍然起身,手按刀柄,声如洪钟:“豪格!论军功,你比得过我十四弟?论威望,你比得过我?这江山,是父汗努尔哈赤和八旗将士打下来的,不是按你们汉人那套长幼顺序来的!”殿内顿时一片哗然!两黄旗大臣纷纷拔刀怒喝,两白旗将领也毫不示弱,刀剑出鞘之声不绝于耳!崇政殿瞬间变成了杀气腾腾的战场!济尔哈朗脸色煞白,连声呵斥,却无人理会。代善也起身连连摆手,可怎奈毫无用处。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直冷眼旁观、沉默不语的多尔衮缓缓站了起来。他的动作并不快,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威压。整个大殿的喧嚣,竟因他一人起身而诡异地安静下来。多尔衮的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缓缓扫过豪格,扫过激动的两黄旗大臣,最后落在济尔哈朗身上。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寒意:“肃亲王豪格,你口口声声名正言顺,忠孝两全。那好,本王问你,你府中私藏甲胄逾制,暗蓄死士,勾结蒙古王公,私下密会范文程,意图不轨,可有此事?!”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豪格脸色剧变:“多尔衮!你血口喷人!”多尔衮嘴角勾起一丝冷笑,拍了拍手。殿外立刻押进几个浑身是血、伤痕累累的人,正是豪格府中几名心腹包衣和一名与他过从甚密的蒙古小台吉。这些人显然受过严刑拷打,一进殿就扑倒在地,对着多尔衮磕头如捣蒜,将豪格如何“抱怨大汗(皇太极)偏袒幼子”、“不满辅政王专权”、“私下联络各方势力以备不测”等言语,添油加醋地供述出来,甚至暗示有“不臣之心”!,!“你…你们…!”豪格气得浑身发抖,豪格没想到自己一时的气愤之言,此刻竟然成了对手扎入自己身体的利刃。他知道这是赤裸裸的构陷,但人证“确凿”,百口莫辩!两黄旗大臣也一时语塞,惊怒交加。多尔衮不给对方喘息之机,声音陡然转厉:“豪格,你看看这是谁?”顺着多尔衮的声音望去,只见一位中年男子缓步走出人群,竟然是范文程!只见范文程对着多尔衮躬身行礼,而后用不高的声音说道:“肃清王多次夜访我府上,询问若是大汗有意外,当如何应处。老臣追随过两代大汗,苦劝肃亲王要本分行事,且不可僭越而为。”“范文程!你。。。你胡说!”“豪格!你身为皇子亲王,不思报国,反而心怀怨望,结党营私,暗藏祸心!你自己说,该当何罪?!”殿内气氛瞬间凝固!济尔哈朗看着多尔衮冰冷的目光和殿外隐隐绰绰的两白旗精锐甲士,心中一片冰凉。他知道,多尔衮已经掌控了局面,这是图穷匕见了!如果他此刻支持豪格,盛京城立刻就会爆发内战,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大局,他艰难地闭上了眼睛,选择了沉默。代善原本是支持豪格的,可没想到这个蠢货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把柄落入了多尔衮的手里,这下子难办了。在“确凿”的“罪证”面前,在济尔哈朗的默认下,在多尔衮兄弟掌控的绝对武力威慑下,豪格彻底败下阵来。最终,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多尔衮的主导下,做出了裁决:肃亲王豪格,心怀怨望,行为不检,削去亲王爵位,降为多罗贝勒。剥夺其掌管的正蓝旗兵权,其牛录由诸王议分,实际大部分落入多尔衮集团手中。同时责令其即日离开盛京,前往朝鲜前线“戴罪效力”,只准携带少量护卫。这个裁决,彻底剥夺了豪格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实力,将他从权力核心扫地出门,形同流放。豪格双目赤红,死死盯着高高在上的多尔衮,眼中是无尽的怨毒与不甘,但在雪亮的刀锋面前,他最终只能屈辱地低下头,在昔日部属复杂难言的目光中,踉跄地离开了象征权力巅峰的崇政殿。豪格被驱逐,意味着多尔衮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济尔哈朗彻底沦为陪衬,两黄旗虽仍有不满,但群龙无首,在索尼、鳌拜等人被暂时压制或安抚下,已无法构成实质性威胁。扫清了所有障碍,多尔衮的目光,终于投向了清宁宫深处那个仅剩一口气的“障碍”。深宫之内,烛影摇红。崇德6年(1641年)五月十九日深夜,清宁宫突然传出悲报:大清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驾崩”了!清廷宣称是“无疾而终”或“旧疾复发”,但宫闱深处,流传着更加隐秘而惊悚的耳语:是有人用一方浸透药汁的锦帕,轻轻覆盖在了那位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的帝王口鼻之上,加速了他生命的终结。执行者,或许是某个被收买的内侍,或许是某个心照不宣的御医。皇太极之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彻底扫清了多尔衮通向权力巅峰的最后一块绊脚石。紧接着,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的主持下,实为多尔衮一手操控,诸王贝勒、文武大臣齐聚崇政殿,做出决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统!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仍称“辅政王”。这个决定,堪称多尔衮政治智慧的巅峰之作:拥立幼主,避免了实力最强的多尔衮直接上位引发两黄旗,尤其是皇太极旧部的强烈反弹和内战风险。济尔哈朗排在前面,满足了部分勋贵对“礼法”和“平衡”的心理需求,但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权力核心是多尔衮。年仅六岁的福临,完全是一个完美的傀儡。多尔衮以“叔父摄政王”的身份,将名正言顺地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很快,盛京举行了新帝登基大典。六岁的福临在懵懂中被扶上冰冷的龙椅,年号“顺治”。寓意“治国顺利,华夏昌盛”,也暗含了多尔衮挥师南下、入主中原的勃勃野心。龙椅之下,多尔衮身着亲王蟒袍,立于百官之首。他微微抬首,目光越过年幼的皇帝,投向南方那辽阔而烽烟四起的土地。他的眼神深邃、锐利,充满了掌控一切的自信和无尽的欲望。盛京的风暴暂时平息了,但权力的尘埃并未落定。年幼的顺治帝只是一个符号,真正的巨龙已经苏醒,它磨利了爪牙,将目光投向了关内那片即将天崩地裂的锦绣河山。:()明末封疆

热门小说推荐

帝道独尊
一叶青天帝道独尊
...
大豪门
不信天上掉馅饼大豪门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