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两年后,他才彻底走出来。
“哼,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想要什么样的女子没有?又能经歷什么痛彻心扉的情伤?”
王皇后看朱翊钧那副过来人的感慨模样,轻轻白了他一眼,语气中带著几分娇嗔,只当他又在逗弄自己。
她心里面未尝没有对朱翊钧的埋怨。
这些年,她对朱翊钧也算是予取予求,但是朱翊钧很少和她交心。
她这才寄託文学,打发时间。
朱翊钧闻言只是笑了笑,並未接话。
前世之事,又岂能对今人言说?
他岔开了话题,继续谈论西游故事:“之后的狮驼岭则是讲生死,书中先是师徒三人误以为悟空身死,师徒痛哭,几欲散伙;后又有悟空误以为师父被妖魔吞食,上天入地求告无门。同样是面对『死亡』,唐僧师徒消极绝望,而悟空虽悲痛,却从未想过放弃取经大业,一心要为师父报仇、寻回尸骨。”
“此处情节,前后对照,可见悟空心性之成长。”
“再往后,歷经比丘国、无底洞、灭法国等诸般魔障,所遇妖邪,多源於一念之『执』——或为国王执著於延年益寿,不惜以无辜小儿心肝为药引;或为唐僧执著於一念之『善』,累及无辜。凡此种种,皆是劝诫世人,莫要『执迷不悟』。”
“只要断了这些执念,极乐之乡就在眼前。”
朱翊钧提点了一句。
王皇后闻言恍然,不由翻书,看到结尾处。
只见书中的樵夫言:“老爷切莫忧思,这条大路向西不满千里,就是天竺国,极乐之乡也。”
放下执念,才能前往天竺灵山。
“之后便是凤仙郡求雨,玉华州传艺,金平府关灯,这几处,狮子精之『狮』通『师』,意在考验为人师表;犀牛精之『犀』通『嬉』,警示不可耽於玩乐,玉兔精考验唐僧,铜台府考验孙悟空。”
王皇后没有提凤仙郡求雨。
对此朱翊钧心领神会,这一章涉及了天人感应思想。
后世不乏很多营销號,文盲主观臆断,隨意射影解释,甚至拿著明朝歷史进行暗讽,言玉帝代表朝廷,凤仙郡代表地方官,小民受灾朝廷漠不关心,凤仙郡的上官只在乎能不能制住凤仙郡。
上官只在乎下官是不是担惊受怕,听自己的话,而不关心什么受灾,饿死了多少人。
此类言论牵强附会、离谱至极。
三年不下雨非玉帝所为,乃上帝所为,书中玉帝也需要派人查看,才知道所谓的米山面山有没有消失。
他下不下令一点用都没有,故而书中的孙悟空见到那米山、面山,便立刻面带含羞,一句话都不说的离开了。
此为上天所设之法,非玉帝故意为难。
凤仙郡侯真正触怒的是天,或者是天道、天命。
作者不是什么宗教人士,而是儒生,写书用的是儒家的天命观。
天命大於一切神灵。
凤仙郡侯不修政教,按照汉代天人感应,此行为对应旱灾。
故而解决办法也很容易,那就是礼佛修政教,为什么是礼佛呢?
因为凤仙郡在天竺国,佛教是其国教。
至於凤仙郡侯犯错,百姓遭罪,这天是不是过於霸道,处置是不是不分是非,那就得看看我大明的皇帝的罪己詔了。
皇帝因天灾下罪己詔,皇帝也觉得冤枉。
可在这个时代就是如此。
这就是属於古人独有的意识形態。
“最后便是灵山了。”
朱翊钧轻轻搂住皇后,语气中带著一丝悵然,“这西行之路,乃是人生之路,终究。。。。还是少不了『遗憾』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