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多少是在家看抗日电视剧而討厌的?
他敢打赌,后者绝对是前者的数十倍。
倒不是说,歷史教科书没用,而是歷史教科书的描写过於客观,一点都不生动。
人是很难从中去共情的。
就比如民族意识,別看民族这东西出现了几百年,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所云,因为歷史教科书只是提到了这件事情。
譬如那五胡乱华之酷烈,蒙元入主之中原陆沉,书中常常只是片语带过,甚至不忘添一句『促进融合』云云,轻描淡写。
人是很难从这些刻意去掉矛盾的文字中共情的。
对他们说什么那时候的人有多惨,他们心中是毫无波动的。
很多人或许根本不认为古人和自己是一种人。
只有多看看宋元明的小说,多看看蒙古人是怎么对四川去城市化的,多看看满清的大恩大德,多看看很多英勇就义的歷史故事,看多了,自然就有所觉悟了。
“正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至少他前世就是靠著看小说转变自己的態度的。
朱翊钧不认为自己很特殊,那么这办法自然也可以適用於大明百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非亲歷明末那等天倾地覆之国难,顾炎武又岂能发出此论?”
朱翊钧心中感慨万千,手上却未停歇,他又在纸上写到『大明』、『民族、『爱国』这几个字词。
这三点尤为重要。
前世他看到明后期的歷史的时候就產生了一个思考。
这大明天下究竟是何人天下?
是皇帝一人之天下?
这话万历皇帝朱翊钧自己信吗?
他开矿也好,不立太子也好,皆有被阻挠。
满朝文武大臣真这样认为吗?主权在民这话虽然在此时的大明还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但已经有人开始喊了,言官上奏劝諫皇帝爱民的时候,也没有少表达类似的意思。
那么这天下是士大夫之天下吗?
显然也不是,文官虽然遍布天下,但终究是官僚体制,他们从未团结过,也从未真正掌握过军权,朝廷、皇帝也从未真的百依百顺。
甚至儒家意识形態也不允许他们这样认为。
那。。。。这天下是百姓之天下?
显然,百姓不会这么想。
至於士兵、武勛之流对此更是想都不敢想。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扯淡的事情。
偌大的一个国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谁都不认为自己是大明的主人。
那么对於大明,也就无所谓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