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女真的末日
也是因此,朱翊钧一直不敢放鬆,想尽办法增加大明的粮食生產潜力。
多產盐能多储存粮食,那就就改革盐法。
现在又开始针对耕牛进行牛鼻环的发明。
不仅如此,印度和南洋他也志在必得。
不然他即使他勉强度过崇禎那倒霉的十几年,大明內部民生凋,那也不是他想要的。
“不过旱灾,水灾固然可怕,蝗灾却是最头疼的问题,只能发报科普,让各地严密监视了。”
“除此之外就是多让民间养鸡鸭。”
朱翊钧有些无奈,蝗灾才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而且蝗灾还是那种伴隨著水旱灾害进行二次发作的灾害。
对老百姓而言,属於赶尽杀绝。
蝗虫会潜藏在土地中,一旦遇到水,就会开始孕育,而且发育的很快,来年就是一场蝗灾。
最要命的是蝗虫的虫卵非常隱蔽,老百姓根本发现不了。
对於蝗虫认知的缺失,让老百姓开始朝著迷信的方向寻求答案,相信所谓的蝗神。
不敢捕杀蝗虫。
当然,明廷对蝗神之以鼻,可对於蝗虫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倒是一些官员开始意识到鸡鸭鹅等对蝗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此类观点没有形成主流。
而且效果终究不是特別好。
前世的网络小说中有很多解决蝗虫的办法。
其中一条就是吃,让朝廷用粮食换蝗虫。
这个办法看似很好,但就是有些没常识。
蝗虫不能多吃,是有毒的。
后世摆上餐桌的蝗虫都是去过毒的。
而且蝗虫安全的吃法需要油炸,这样才能避免寄生虫什么的。
可这会儿的大明,老百姓家里哪能像后世那样做一顿饭就用一锅宽油。
唯一的办法就只能用笨办法,一个是朱翊钧告知所有人蝗虫的特性,让老百姓拿著锄头翻土地,找虫卵。
另一个就是鼓励民间私养鸡鸭,让动物吃蝗虫,
大明还真的有鸡鸭將蝗灾吃绝的案例,
据说有一县遭遇了蝗灾,忽然漫天的鹅、鸭、鸟什么的飞来,將蝗虫吃了乾净。
当地人以为是神跡,还专门上报朝廷。
“这件事情还是要等澳门来人,得到西洋的玻璃製造技术,搞出显微镜,发展药剂学,研究一些针对蝗虫的药剂或许能好点。”
“或者拿显微镜研究蝗虫的虫卵的样子和特性。”
朱翊钧只能耐著性子等那些传教土来。
关於科学没有在东方发芽的说法有很多,其中就有玻璃理论。
认为大明没有生產出纯净的玻璃,导致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不能出现,科学自然也没有出现。
这种理论对不对,朱翊钧不知道,但他敢肯定,如果显微镜出现,士大夫和各类神医绝对是爱不释手,会用它观察各类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