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么快便有章程了?”朱翊钧倒是有些意外,接过来仔细审阅。
陈矩连忙恭维道:“皆赖皇爷昨日提点周详,臣不过是按图索驥,略作整理。”
“嗯……”朱翊钧看了片刻,点了点头,“大体尚可,有几处需得补充。”
“其一,对招募之人,家世背景务必严格审查,凡三代之內亲族有作奸犯科、身负劣跡者,一概不予录用,以保其忠诚。”
“其二,既要考校,便不能儿戏。这笔试题目,你可请吏部、翰林院相熟之人代为擬定,务求严谨。”
“其三,东厂职司,多涉刑名勘察。可命人寻访、收集歷代刑狱、勘验之书,如宋时那部《洗冤集录》等,加以整理、增补本朝案例,编纂成册,作为日后厂卫人员必修之教材,亦可作为考核范本。”
“其四,”朱翊钧又补充道,“文试之外,武备亦不可缺。於最终录用前,再加一场技勇考校,如科举殿试后之试射一般,可比试骑射、步射、擒拿、格斗等,择其优者,综合录用。”
“另外,东厂名声毕竟有些查,为了选材,有功名者,如举人,秀才等,考察合格之后,可以直接授予其官职。”
“是,皇爷思虑周全,臣一定遵照增补。”
陈矩一一记下,心中对皇帝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皇爷果然考虑周全。”
朱翊钧很看重大明的文人,他很期望东厂能招收一批秀才功名的人。
和后世很多人想像的不同的是,明朝的文人並不是什么读书的书呆子,各个手无缚鸡之力。
明朝文官陪葬的玉玦(扳指)也是歷代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
武德极其充沛。
明朝的学校是有关於射箭、举重等等课程的,並且还需要接受考核。
每个季度考核一次。
科举不是高考,可不是什么你读过书,会写字就能报名的,哪怕是考童生,报名的时候以就要看此人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成绩。
如果是卫所的学校,那么考核强度还需要再上一层楼,毕竟卫所的人是真的要被徵召上战场的。
故而明代的科举再考完之后会进行一次试射,让进士们比试射箭,甚至还有骑射。
这並不是什么传承久远的仪式,而是关乎职位分配的重要考试。
如兵备道、各地县令,兵部的职位等等。
明代文人之所以能压制住武將,並不是因为什么土木堡,因为武勛死完了。
这是纯纯胡扯。
土木堡之后,统帅大军的依旧是武勛居多,一直到了弘治时期保国公朱暉虎父犬子,其被弘治皇帝寄予厚望,令其统帅大军,但他面对蒙古人入寇,竟畏敌如虎,不敢接战,坐视蒙古人抢掠一空而后离去。
嘉靖时期俺答汗大举入寇,率领大军的咸寧侯仇鸞恐惧,竟然异想天开,企图重贿蒙古,使其改道攻他路,不成想,俺答汗真的答应了这个交易,遂攻其他路,並且包围京师,震动明廷。
从弘治到嘉靖,武勛统帅军队丑態百出,多有败绩,世宗遂大举重用文官领军。
明朝的文官领军制度是从嘉靖时期才大规模开始的,之前也有,但只是针对个別能力突出的文官,並没有实行大规模的制度。
说到底,还是因为文人的能力强,这才是文官领军的关键。
而文人之所以敢瞧不起武人,不是什么以文御武的制度,而是论武力,武人不见得能占到什么便宜。
故而文人不觉得武夫有什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