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虎臣闻言,嘿嘿一乐:“回大帅,安御史和他那十几个手下,正对著那成堆的首级忙活呢!我看他们连喝口水、吃口饭的功夫都没有!俺特意嘱咐了伙房那边,莫要去打扰他们。就让他们加紧清点登记,不然再过几日,天气回暖,这首级若是腐坏了,面目全非,到时候这帮吹毛求症的御史老爷们,怕是又要寻由头不认帐了!”
这话一出,帐內眾將先是一愣,隨即皆是哄堂大笑起来。
整整三日,监军御史安九域和他魔下那十数名隨行御史、书吏,则依旧在临时搭建的验功营地里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几乎不眠不休,才將此战初步斩获的首级清点登记完毕。
“浑河一战,仅斩首便有两千首级。”
安九域惊嘆不已,其他的御史也是有些恍惚。
“这一战,戚继光怕不是要封爵。”
有人感慨,其他的人闻言发现也无法反驳。
还真有可能。
戚继光又不是只打过这一次仗。
两千首级。
听著好像不多,但这是大军隨行御史確认的首级数目。
大明斩首和歷朝歷代都不同,不是有脑袋就行的。
脑袋必须得是完好的,这个脑袋不能太老,更不能太年轻,不然就算有人能证明其就是敌人。
御史一样是不承认的。
这並非文人刻意打压武人,大明实行的记功制度是双轨的。
首级和战功並列,只是自嘉靖以来,蒙古袭扰多分小部队,故而更看重首级一些。
此外,首级奖赏丰厚,一颗脑袋不仅能官升一级,而且还能得到白银嘉奖。
其赏相当於一年俸禄。
甚至更多。
故而朝廷虽没有明言,但都察院御史查验首级的標准却越来越严格。
先是要脑袋面容完好,不可有伤。
后又要求年龄,不得太老,不得太年轻。
现在,到了万历年间,御史甚至要求土兵提供口供。
让其袍泽说明其在战场上看到了这位土兵亲手砍了这个人的脑袋。
大明的军队中还专门设置了记功官,让这些人在战场上亲自观察谁砍了脑袋,谁没砍。
没看见的,没有口供的,那也不算是斩获。
说到底,大明的斩首悬赏是激励措施,而不是福利制度。
故而明军往往斩首数百级就是大捷,斩首几十首级,其主帅就可以得到皇帝的嘉奖。
这並不是皇帝被人忽悠,而是大明的斩首含金量太足,敌军真实的死亡数往往是明军上报斩首数的十倍甚至二十倍。
尤其是蒙古人,斩首数目和真实伤亡的比例是最大的。
因为在这片草原之上有一个传承古老的传统。
那就是拖尸,战爭期间,凡是土兵能带著死去袍泽的尸体回去,那就可以继承其財產,包括其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