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重建大明之后,派遣舰队下南洋就格外顺理成章了。
这又为他下南洋奠定了依据。
百官信不信不重要,至少在民间有部分人会信。
这样下南洋的政策就不会如之前下西洋那样人亡政息。
朱翊钧补充好了设定,解释了大明朝的灭亡原因以及主角的人设问题。
甚至还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鉤子。
朱翊钧的思路越来越顺畅。
“这样遇到洪武大帝朱元璋,主角爆发和其对峙,犟嘴,也就有理有据了。”
“他不是什么昏君,他只是倒霉的接盘侠。”
“崇禎甚至可以是一个改革者,只不过文官一直质疑,导致皇帝的改革措施屡屡推行不下去,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就好像。。。。。王安石变法之於北宋的靖康之耻。”
朱翊钧又憋著坏,他想到自己要推行的改革措施还挺多的,难免有文官不理解的时候,不如先在小说中扣一个帽子给文官。
“都是尔等忤逆君上,才导致国家败坏。”
“如此,主角一怒之下便离开了列祖列宗所在的地方,一个人跑掉了,在一些抗清战死的旧臣的帮助下,主角逃离了地府阴兵的追捕,来到了一处神秘的通道,走了进去。”
“迟迟追来的阴兵见此大吃一惊,面露惊慌。”
“阎王闻言则是不屑,认为皇帝是自寻死路,可以把情绪调足,阎王的不屑,小兵的不解,旧臣的担心等等。”
“將期待感拉满。”
“却不想,当皇帝再次睁开眼,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此地服饰的款式也和大明百姓有所不同,找到一人,问今是何年月,其人答曰是大宋绍定某年某月。”
“如此开头,发到报纸上,必然可以引起一番热议。”
“这可是穿越题材。”
朱翊钧没有忘记自己前世第一次看到诸如《神话》这样的穿越题材电视剧时的惊艷,那种脑洞大开的新鲜感!
也没有忘记看那些穿越修仙小说时,感受到的別样刺激。
虽然自己不是没有幻想过类似的情节,但当第一次看到有人用文字將这种“跨越时空”的幻想呈现在小说中时,那种感觉还是格外的不同的。
他相信,在这个时代,读者的触动只会更强烈!
构思完小说的大致情节和开局,朱翊钧长舒一口气。
他这才坐回御案前,喊来孙德秀。
“大伴,这些天去司礼监还有民间找一些会写杂书、戏曲的人来,要文笔好,才思敏捷。”
“多找点人,先来十几个人。”
“只要写得好,朕不吝惜官爵。”
毕竟是网文,篇幅是很长的。
朱翊钧最多给一些大纲、思路,人物设定以及剧情。
但他可不会动手自己写。
他没那么清閒。
这年头连钢笔都没有,拿著毛笔写字慢的要死。
“实在不行,到时候发道旨意,贴到江南各地,找点江南文人。”
见皇帝对此格外重视,孙德秀心下虽然担忧皇帝不务正业,却也不敢多说什么。
只能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