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此言谬矣。”
朱翊钧闻言没有生气,而是大笑,中国画作写意不写实,在后世很多人看来已经是常识,但是这话实际上並不对。
这么认为的人一般都是没有见过写实的国画的。
写意的画虽然多,但是並非没有写实的画。
尤其是明朝,明朝的写实画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写真馆。
写真一词唐宋就有之。
大的叫做写真,小的则叫做小照。
后世照片一词就来源於此。
此类写真馆就是专门画写实画像的,要求面容和真人相差无几。
於是出现了很多写实画作。
如大明曾鯨所作的《潘琴台像》里面的人物就很写实,还有一些对於王阳明的画像,
也很写实。
朱翊钧对罗明坚说了一下,还拿出了一些画作让罗明坚欣赏。
引得罗明坚惊嘆不已。
他可不是装出来的。
同样的效果西方画作其实也有。
但是他看到的画作和西方全然不同。
因为塞纳斯的画作都特別的小,他手中的画卷横竖才几十厘米。
而西方的很多画作都是宗教画作,篇幅非常大。
如米开朗琪罗的《创造亚当》,长5。7米,宽2。8米,和这个完全不能比。
对於人物面容的刻画的难度不是一个档次的。
不过罗明坚也注意到了这画作的不足。
“陛下,此画作面容刻画详实,可惜身体刻画大不如面容。”
罗明坚说道。
朱翊钧闻言点头,感慨道:“你这洋教士倒是观察仔细,的確如此,我朝画作多为人而作,画师只需让人满意,因此难免偷工减料,对这身体的研究不如尔等。”
简单来讲,这类肖像画主要还是描绘人物的面容,对於身体其实也挺详细,但是骨骼什么的別想了,最多將衣服的细节展现到位。
后世留存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其身上衣袍的龙纹都画得格外详细。
但是西方不同,西方很多画作都是宗教画作,神的身体需要谨慎对待,力求完美。
於是对於骨骼的研究远超东方,出现了聚焦透视法。
但是大明不同,大明是三点透视法。
这主要是对於画作的用途不一样。
大明也有巨大篇幅的画作,如著名的《出警图》、《入踏图》等,这些画作长达几十米,宽一米。
但这些画並不是单纯的画,单纯的艺术作品。
这玩意儿属於文献资料,属於史料。
这种画看著很长,但是主角只是围绕著一个人,比如皇帝,画中展现的是皇帝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在场的都有谁。
因此这种画作还包含著时空属性,属於连环画。
最著名的就是《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看著很长,但是不同的场景都用屏风隔开。
韩熙载在不同的时空下神態,动作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