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负手立在御案前,目光扫过案头摊开的一堆奏疏。
既要开海,自然要了解一番此前大明沿海的近况。
“皇爷,此为万历元年到八年的倭寇入侵奏疏。”
孙德秀和一帮司礼监的太监一起忙活,儘可能在无数的奏疏中找到所有有关倭寇记录的奏疏。
“大伴辛苦了。”
朱翊钧頷首点头,很是满意。
“能为皇爷鞍前马后是臣几世修来的福分。”
孙德秀闻言感动道。
朱翊钧微微一笑,开始细细看起来这些奏疏。
后世其实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提到明朝必然要提到闭关锁国。
提到所谓的海禁。
但实际上,只要是个正常的国家,必然不会让你隨意的出海。
因为人口是不能隨意流动的。
如果放任人口隨意出海流动,轻则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导致无法迁户垦荒边境。
重则在海岛上聚眾武装,暴力抗税,甚至內外勾结,劫掠城市。
哪怕是后世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介绍信才能出门。
至於出海什么的,那也需要严格的程序,以至於很多人选择偷渡。
这一点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汉唐亦是如此,秦汉的驰道需要符节,唐宋的关津必验过所,若有丝毫差池,则行人充军。
明朝只是继承了以往的制度,但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明朝就有了闭关锁国的说法。
当然,明朝也的確有和歷代不同的地方,那便是倭寇。
海盗袭扰最早能追溯到东汉时期乃至更早,但是频繁袭扰却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
可大规模入侵却是从明朝开始的。
倭寇一词属於明朝才有的专属名词。
因为倭人入寇过於频繁,沿海的老百姓每次遇到入侵时都会说“倭人来入寇了”、“倭人入寇”之类的话,久而久之,倭人入寇就变成了倭寇。
“万历二年,倭船两只,倭寇一百五十余人来犯。。。。。。。斩首四级,犁沉贼船,溺死无算。”
“万历二年春,生擒倭寇6人,斩首17级,救回被掳掠民眾49,余贼溺水死者不可胜计。”
“万历三年四月。。。。。。。”
他一封封地看下去,从万历二年,到三年、四年……奏疏堆积如山,每一份都代表著倭寇对大明的一次侵略。
他的眉头,从一开始的紧锁,渐渐地,隨著奏疏翻到万历五年、六年,那紧蹙开始鬆动。
纸上的“倭寇”字眼出现便只有寥寥几条,规模也小得可怜,再不復当年之势。
“皇爷,”贴身大璫孙德秀一直小心翼翼地观察著圣上的脸色,见那紧绷的眉眼终於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鬆动,连忙趋前一步,声音压得极低,带著一丝討好的意味,“我朝沿海这些年励精图治,造船备倭,修筑堡垒,操练民兵,如今看来,是真真切切地见效了!倭寇之患,几近平定,皇爷可宽心矣。”
倭寇的频繁入侵在万历年间已经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大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