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其下定决心之事,便极难更改,非他这等內臣所能劝諫。
他不敢多问,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
便又取来纸笔,预备草擬諭旨。
“辽东这帮將门的好日子也该到头了。”
朱翊钧看著奏疏,辽东这地方早该设立布政司了。
治理地方还真得靠文官,大明从明初就开始对辽东进行持续投入,二百年下来。
辽东人还是那么点,若不是成化犁廷,辽东地区的地盘甚至都不会扩大一点。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多点钱,设立布政司,最起码辽东的民政能好点。
地方治理水平也能提升一点,大明对辽东的掌控力也会更强。
大明目前有两大军镇,一个是甘肃镇,一个是辽东镇。
军镇和普通管辖的区別在於,军镇是军管。
文官很少。
后世有一种奇怪的论调,那就是假如明末的时候大明肯下放权力,让地方藩镇化,满清都不可能入关,李自成都不可能成功。
朱翊钧大概知道这么说的人可能是参考了唐末的藩镇,以及满清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
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但问题是,虽然明朝和清朝看著制度一样,但是完全不是一回事。
满清的地方財政要上缴至少七成,很多地方要上缴九成多。
换而言之,大明早都下放了权力给地方。
至於民团、民练,这玩意儿自嘉靖起就下放了。
打击倭寇的时候,江南地区不乏有秀才、生员自散家財,招募几百人抗击倭寇的。
但效果並没有很多人想像的那么大。
真实的战爭里,普通人连当炮灰的资格没有。
別的不说士兵的鎧甲最轻也有十几斤,重甲则有三十斤。
普通老百姓能扛著哪个作战?
至於唐末的藩镇,大明的军镇其实和藩镇的区別不大。
大明的边境地区上缴的財税是很少的,甚至一些地方不用上缴,中央反而要拨款。
可辽东、甘肃等地用事实证明,这效果並不见得多好。
军镇的设立主要是节省成本。
但治理效果太差,留不住人,对当地的农业、水利等设施也不上心。
朱翊钧寧可撤销军镇,多些钱,这样辽东自身的经济、粮食產量最少可以每年上升,减少对朝廷的財政依赖。
军队贪污情况也会减少。
最终重要的是,文官管理的话,那么辽东兵备道的文官就会增多。
这对於朝廷对辽东的掌控力度会大大加强。
这些兵备道官员手下都会养数百兵马,对於辽东军事实力也是一个增强。
不过这种事情不可能立刻实施,这会儿辽东正在打仗。
朱翊钧也只是先让內阁商议一番。
等到战爭结束,奖赏的时候顺便宣布决定。
恩威並施之下,异议会少点。
然而,还不等孙德秀將諭旨草擬完毕,殿外便有小內官匆匆进来通报:“启稟皇爷,总理方逢时宫门外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