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对此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申时行的性子他还是清楚,挺温和的一个人。
性格也不是特別强势,甚至可以这样说,就是因为申时行性情温和,行事温和细雨。
他才让申时行年纪轻轻的入阁。
“抽籤补兵?汉制?役?”
张居正看著詔书中皇帝的意思陷入沉思。
这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
用来补充卫所的缺额倒也可以。
“如果服役满三年不走,可赐予其军籍,或者赏赐一些银两。”
“另外,要公平的分配兵额,抽籤之前要统计各地独子以及不是独子的家庭数量,多子之家足够,那么独子之家免签。“
张居正觉得皇帝给这些人的条件太少了,省钱也不是这样省的,尤其是对一些穷苦人家,万一抽到人家独子,家里面失去劳动力,这不是逼著人家逃兵,全家死绝吗?
虽说如果再逃可以再抽籤,但是这是国家制度,不是什么儿戏。
哪能让人隨便跑,这会引起各地效仿的,对朝廷的威望也是一个打击,能减少一点逃兵是一点。
“是,我这就去起草。”
“如此一来,就是需要担心一些人买通胥吏,篡改信息。”
申时行有些担忧。
“天下哪有万全之法?胥吏改革之后,我朝此类情况应当会减少。”
张居正摇了摇头。
“不过这赐予军籍倒是好办法。”
申时行感慨,这真的是一个好办法,只能说张居正也不愧是军户出身,对於此类情况立刻能想到靠谱的执行办法。
大明的卫所就是一个围城,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
很多人不知道,別看卫所逃兵多,但是逃兵多不代表军户逃跑。
逃兵指的是卫所里面当兵的人跑了,军户指的是卫所內部的家庭。
这是两码事。
王家小哥从某卫所跑了,不代表王家跑了,如果王家还有男丁,那么王家就会再出男丁去补缺。
没有男丁就查王家的族谱,找王家宗族的男丁,找到了,拿就找这个王家人出人,同时军户的福利待遇转移给这家人。
如果王家只是一个小家族,没有男丁,那就卫所就等著,要么等王家生儿子,要么等王家绝户。
绝户之后再想办法申报,招收一个新家族承担兵额。
换而言之,卫所某种意义上来讲,很像后世的国企工厂。
厂二代不学无术,无所事事,但是一直在厂里长大,忠心,而且耳濡目染之下入行门槛低。
替补父母的职位能很快適应工作。
而这些职位也是有限的,是以家庭的形式承包的。
有些厂子效益不好,厂长没有经营好,或者厂里面有霸陵、勾心斗角,潜规则的矛盾,导致一部分人离开。
但是厂子外也由大量的人想要进去。
可要进去並不是说进去就能进去的,
这需要门路,而且机会也难得。
后世的人认为这是什么农奴、乞写不如的时候丝毫没有想过,这可是一份世袭罔替的工作。
真正的铁饭碗。
工作地还是包饭、有福利、包教育的。
卫所在南北呈现两种比较大的状態。
南方在倭寇之乱没来之前,很多地方都是相互传递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