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明末的京师,人口密集,哪怕京师再次扩建,其城外也有大量的民居建筑。
除此之外还有配套的漕运等地方,人口多,物资也多。
满清的收穫的確不小。
不过满清的入侵难度也相对容易一点满清面对的虽然是修建了完整九边体系的大明,不过辽东地区在满清手中,
而且大明骑兵稀少,算是军力是这里面最弱的。
瓦刺蒙古面对的大明又是另一种情况,尤其是英宗的时候,这会儿的大明可没有什么九边体系,长城也没有,夯土的长城也没有。
嘉靖的时候边境一些重要的地区已经有了一些夯土长城,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没有的。
甚至这些地区的夯土长城虽然建立起来,但是和几十年前相比,边境的安全感並没有增加多少。
因为大明边境的长城之所以多了一些,是因为大量的山脉上的树木已经被砍伐一空。
树木在古代可是重要的燃料,不仅是燃料还是重要的原材料。
堪称方能材料,製作工具,烧火做饭都需要它。
以至於北方山脉的很多天险都这么人为的消灭了。
原本难以行进,不能大规模行军的地方可以开始走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史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大明好像毫无威力,隨便就被蒙古人突破了。
那是因为地形不一样了。
山脉都是光禿禿的。
可以大规模行军了。
这些都是惜字如金的史书很少提到的。
也因此蒙古人对於大明这些年的变化都是看在眼中的。
大明自俺答封贡之后虽然大规模裁军,但是军费的支出只是减少了一部分,
张居正虽然没有怎么对外用兵。
但是对於长城的建设,船只的製造,军堡,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的拨款却没有怎么吝嗇。
老张他是真的修啊。
因此后世看到的宏伟的砖瓦长城就这么诞生了。
当然,张居正算是最后的盖棺人。
长城的奠基人还是老道长的功劳。
九边防御体系也是老道长拍板决定的。
不得不说老道长还是很有魄力的。
哪怕財政紧张,军队一直扩编,但是朝廷也没有放弃对於九边体系的建设。
於是到了嘉靖后期的时候,蒙古人已经发现入侵成本变大了。
伤亡便变大了。
俺答封贡之所以能顺利成功,除了俺答汗分润好处给不能控制的部族之外,
也是因为大明的九边防御体系的確正在完善,而且开始发挥它的威力。
这也算是一种双向奔赴了。
而到了现在,因为军队的裁员,大明的军费有了一些盈余,可以更大规模的修建边境防御设施。
这些变化去边境贸易的蒙古人可以说是最清楚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是看著大明一步步的建设起来的。
因此,这些蒙古人是越发的不想和大明產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