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位听完眾人之言,脸上露出欣慰而坚定的神色,他站起身,对著眾人郑重一揖,双手抱拳:“诸公所言,皆是金玉良言,深谋远虑!朝堂之上,吾等务必同心同德,声息相闻。
那便依计行事,各自联络,广聚支持。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苍生,我等今日,必要促成此事,令其尘埃落定!”
烛火摇曳,映照著七张写满决心与亢奋的脸庞。
七人计议已定,各自散去,趁著夜色未尽,悄然联络平日交好的同僚故旧。
子时(凌晨三点)候朝,卯时(清晨五点)入殿。
这中间的两个小时,便是他们奔走串联的宝贵空隙。
朝会的开启必须在日出之前。
这算是为了博一个好彩头。
朝会隨著朝阳升起而开始,预示著国家欣欣向荣。
但这就折磨了一眾大小官员和皇帝了。
很多人年纪都大了,所以告退请假是常事。
从隆庆六年十二月万历皇帝第一次清点人数发现未到173人,发现早朝可以不上之后。
此后每次清点人数,缺额总是不断增加。
万历三年十二月未到250人。
万历五年八月未到587人。
之后皇帝自己也想通了,这种事情不能强求,不愿意来就算了。
午门外等待的身影便肉眼可见地稀疏下来。
文武分列,本就难以计数。
稀疏的人群,或许也正应了某些人心中的期盼。
“咚”
“咚咚”
五凤楼上钟鼓司的宦官开始锤鼓,响彻午门之外。
三通鼓响起。
鼓声沉稳,穿透凌晨的薄雾与寒气,响彻午门內外,直抵人心。
鼓声並不急促,却瞬间压下了广场上最后的窃窃私语。
原本还在交头接耳、呵气暖手的官员们神色一凛,立刻噤声,下意识地整理衣冠袍带,垂首肃立。
空气仿佛凝固,只有那一下又一下鼓声的余韵,在空旷的广场和高大的红墙间低回。
片刻,午门两侧的掖门“吱呀”开启,身著飞鱼服的锦衣卫与旗校率先入內,动作整齐划一,分列御道两侧,摆开仪仗,冰冷的甲叶在烛光下泛著微光。
隨后,悠长而肃穆的钟声响起,示意百官入內。
官员们这才如同被无形之线牵引,迈开脚步,按品级高低,默然有序地穿过午门,走向金水桥。
直至金水桥前,队伍才真正严丝合缝起来。
原先还偶有眼神交匯的同僚,此刻也各自收敛心神,一丝不苟地按照官阶序列站定。
不远处的执鞭宦官见队列整肃,猛地扬起手中鸣鞭,狠狠抽向冰冷的石板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