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朱翊钧在后世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一件事情,在他学习歷史的时候,教科书在大明开国的时候,说的是:“苏湖熟,天下足。”
而到了清朝,教科书就变成为了:“湖广熟,天下足。”
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字的变化。
这意味著明清两代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了。
那么这和明末有什么关係呢?
很简单,经济结构不可能像是程序一样,到了清朝,就自动转变了。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清朝之所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很显然,明末就已经出现了。
而明末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万历朝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开端啊!
“前世很多人都去关注西方在万历年间从江南运输了多少瓷器,茶叶,大明又获得了多少黄金,白银,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想过,这样的资本流通,会导致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產生变化。”
“假如种植茶叶可以获得大量黄金和白银,那么江南地区还有谁肯去种粮食呢?”
“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的兴起,的確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朱翊钧非常明白,那就是隨著大明的人口增多,粮食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西方黄金、白银的衝击,改稻为桑,再被天灾席捲,也难怪明末粮食会如此珍贵。
朱翊钧就是让海瑞搞清楚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情况。
他相信海瑞会如实上报。
朱翊钧刚写完信件,宦官便来报,方逢时请求覲见。
“这一天,可真够忙的。”
朱翊钧感慨,但是並没有抱怨。
等到方逢时来,朱翊钧让宦官给他搬了凳子。
“陛下,臣有事启奏。”
“讲。”
朱翊钧頜首,他知道方逢时来是有事情,总理夷务衙门的事情就没有小事。
“臣在衙门之中看到有陛下手书,上面言开互市。”
方逢时试探道。
“原来是这件事情。”
朱翊钧恍然,便承认了这件事情。
“不错,是朕的意思,自大明与俺答封贡,战马价格日益下跌,且边镇马市越发繁荣,从原本的几千匹到了现在每年数万匹。”
“朕便有意扩大互市规模。”
方逢时原本心已经沉落到了谷底,但听到皇帝后面的话,他还是抱著侥倖心理。
“既然如此,那手书中所写的售卖火器於蒙古和女真,可是他人主意?”
方逢时话音刚落,朱翊钧还没有什么反应,周围的官宦的身形便是一紧,大家纷纷精神起来。
这个时候可不能放鬆,一个闹不好,自己可能就要大祸临头,给人背锅了。
“怎么?这有什么不妥吗?”
朱翊钧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故意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