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
巨大的舆图平铺在中军大帐的地板上。
张辽、荀攸二人看着舆图,眉头深锁。
这段时间,关于张新身死的流言,传播度极快。
荀攸去河内问过王猛,可以确定张新没事,但袁绍、韩馥、刘岱等人就不这么想了。
刘岱在得知消息后,原本答应的撤军直接就不撤了,反而派遣东郡太守王肱领了一万兵马,驻守濮阳。
按照原本的计划,张辽军在进入东郡地界之后,应该从濮阳渡河。
抵达黄河北岸后,再走卫国、东武阳这一条路,驰援平原。
这条路线,也就是当初张新上任之时走的路线。
王肱占据这里,青州兵便无法进军,只能退而求其次,从白马这边渡河。
然而韩馥早已派遣其麾下的大将麴义,领兵在黎阳驻守。
黎阳与白马隔河相望,麴义驻扎在此,青州兵也很难过河。
纵使强渡,濮阳距离白马也就二三十里,王肱完全可以趁着张辽渡河之时,突袭其后。
到那时,前有麴义,后有王肱,张辽军将腹背受敌。
直接攻打濮阳?
也不行。
张新带着亲卫营跑了,乌桓突骑也回家了。
徐荣的西凉兵和剩余的雒阳兵都在赵云那里,而赵云此时还在撤退的路上。
为了防止董卓派遣骑兵突袭,赵云军走的很慢,估摸着还没走出崤函古道呢。
白波黄巾需要安置、管理河东的十余万百姓,短时间内也无法过来。
现在张辽麾下的兵马就只有青州兵、徐州兵以及青州的屯田军了。
这三支兵马经过数次战事的折损,此时只剩下了一万八千人左右。
濮阳不仅是渡口,也是东郡的郡治,城池高深。
一万八千兵马对上一座拥有一万守军的郡治,并没有什么优势。
况且他们撤军是为了回去救老家,而不是为了攻打兖州的城池。
至于从其他地方绕路?
那就更不行了。
从版图上看,兖州是有不止一郡与青州接壤,但除去东郡以外,其余的泰山、济北等郡国,与青州中间还隔了个泰山山脉。
泰山山路险阻难行,若只是几个斥候,走此小道传递消息,倒还可以。
大军行进,根本没有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