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启看了她一眼,缓缓点头:“赵立宽此人,城府极深,手段凌厉。若他真心辅佐朝廷,自然无妨;可若是野心勃勃……恐怕将来难以驾驭。”
吴仙衣轻轻一笑:“爹,您是不是忘了,他可是我选中的人。”
吴光启叹了口气:“希望如此吧。”
翌日早朝,赵立宽正式上任,殿前司诸将皆来参拜。他一一接见,言语谦和,却目光如炬,迅速掌控住局面。
与此同时,兵部尚书孔炉与户部江长生等人暗中串联,意图削弱赵立宽的权力。他们联合奏请皇帝,欲将殿前司部分兵力划归兵部直辖,美其名曰“统一调度”,实则想架空赵立宽的军权。
然而,皇帝并未立刻答应,而是淡淡道:“此事待议。”
这一句“待议”,让满朝文武都看出了皇帝的态度??赵立宽,已非昔日可比。
数日后,皇帝下诏,命赵立宽全权负责整顿京畿禁军,凡属禁军各营,皆需听从其调遣。此令一出,赵立宽的权威彻底稳固,连兵部也无可奈何。
此时,西北战局再起波澜。
代军残部联合辽军一部,在北疆集结,意图反扑玉门关。消息传至京城,皇帝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赵立宽当仁不让,主动请缨:“臣愿率军亲征,再次镇守玉门关。”
皇帝大喜:“有赵卿坐镇,朕可安枕无忧。”
孔炉、江长生等人脸色铁青,却无法反对。赵立宽已是禁军统帅,此举合情合理,无人能阻。
三日后,赵立宽整军出发,带着五千精锐,再度奔赴前线。
此次出征,不同于以往。他不再只是战场上的将领,而是肩负着整个帝国的信任与期望。
临行前夜,吴仙衣悄然来访。
她在赵立宽的府邸外等候多时,直到深夜,才见他披甲而出,神情冷峻。
“你要走了?”她轻声问。
赵立宽点头:“明日辰时启程。”
吴仙衣望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这一次,你还回来吗?”
赵立宽沉默片刻,道:“若胜,则归来;若败……便马革裹尸。”
吴仙衣微微一笑,伸手抚过他胸前的铠甲,低声道:“那你,一定要赢。”
赵立宽看着她,忽然伸出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腕,声音低沉:“等我回来。”
吴仙衣轻轻点头,转身离去,背影消失在夜色之中。
次日清晨,赵立宽率军出征,旌旗猎猎,士气高昂。
皇帝亲自送至城门之外,亲手为他系上战袍,语重心长道:“此去万里风沙,望卿平安归来。”
赵立宽拱手跪地,郑重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大军浩浩荡荡,踏出京城,直奔西北而去。
而在京城之内,各方势力的较量仍在继续。
太子频频召见老臣,试图拉拢支持;皇后则通过吴仙衣,暗中联络几位德高望重的妃嫔,逐渐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力量。
吴相公则继续保持中立,既不明显支持太子,也不倒向旧派,只在关键时刻出面调解,稳住朝局。
这一切,赵立宽或许不知,但他早已预料到,自己一旦踏上这条道路,便再无回头之路。
前方,是黄沙漫天的战场;身后,是风云变幻的朝堂。
他,必须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