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做什么?滚出去!这里轮得到你们来撒野吗?我可是国丈,当今的皇后是我女儿!”周奎咆哮道。
一大早上,锦衣卫和太监破门而入,他本以为等来的会是自己的爵位封赏,却没想到家里直接被包围了。锦衣卫。。。
崇祯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夜色中的京城,心中却难以平静。卢象升虽在山海关稳住了阵脚,但皇太极并未退兵,反而加强了对辽西走廊的控制。更令他忧虑的是,漠北蒙古的使者已秘密进入盛京,若真与后金达成协议,大明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陛下。”一名太监低声禀报,“内阁大学士杨嗣昌求见。”
“宣。”崇祯回身坐下,目光沉静如水。
不多时,杨嗣昌快步走入殿中,神色凝重:“陛下,臣刚刚接到密报,漠北喀尔喀部已正式与皇太极结盟,并答应派出两万骑兵协助其攻取宣府、大同一线。”
崇祯眉头紧锁:“果然如此。朕早知这些蒙古人狼子野心,不肯安分守己。”
“不仅如此。”杨嗣昌继续道,“据锦衣卫情报,刘香已占据广州,自称‘南海王’,并遣使前往日本,意图联合倭寇共同对抗朝廷。”
崇祯猛地站起,脸色铁青:“这等逆贼,竟敢妄称王号!”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随即下令:“即刻传召郑芝龙入京,命其统领水师,务必在三个月内剿灭刘香叛军。另派骆养性前往福建,调集沿海兵力封锁珠江口,断其补给线。”
“是。”杨嗣昌拱手应命。
待其退下后,崇祯独自坐在御案前,提笔写下一道密旨:命李延庆加快分化瓦解喀尔喀部联盟,同时派遣锦衣卫潜入漠北,制造内部矛盾,削弱敌军战力。
与此同时,山海关前线,卢象升正亲自巡视各营。经过数日激战,敌军虽未攻破防线,但也不断增兵,意图以持久战拖垮明军。粮草、弹药皆告急,必须尽快得到支援。
“将军,京师来信。”赵将军递上一封密函。
卢象升拆开一看,眉头微皱:“陛下命我坚守山海关至少两个月,待援军集结完毕后,方可主动出击。”
他沉思片刻,随即下令:“传令各营,缩减每日口粮,优先供给战斗部队。同时,派人前往宁远、锦州一带征调民间马匹,补充骑兵战力。”
“是!”赵将军领命而去。
夜色渐深,寒风呼啸,卢象升独自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黑压压的敌军营地,心中却异常坚定。他知道,这一战不仅关乎山海关的存亡,更关系整个大明的命运。若能撑过这两个月,待援军抵达,便有机会一举击溃敌军主力,彻底扭转战局。
而在西北,张三正奔波于各地田间地头,督促农技师指导百姓改良耕作方式。尽管义仓制度已在多地推行,但部分偏远地区仍因天灾导致粮食短缺,百姓怨声载道。
“大人,流民数量越来越多,仅靠义仓恐怕难以支撑。”一名属官忧心忡忡地汇报。
张三沉思片刻,忽然眼前一亮:“我们可效仿江南做法,设立‘工赈’制度,让流民参与修渠筑路,既可安置人口,又能改善农田水利。”
“妙啊!”属官顿时精神一振,“这样一来,既能解决民生问题,又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张三点头:“立即上报朝廷,请拨款十万两白银用于初期建设。”
数日后,圣旨传来:准奏,并赐“西北屯田使”印绶,赋予其全权调度地方资源之权。
张三大喜,立刻着手实施新政。不出半月,各地工程纷纷启动,流民得以安置,百姓生活逐渐稳定。
而在边疆,王二的文化融合计划也取得新进展。他提议设立“民族翻译馆”,专门培养精通汉、蒙、藏、满等语言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沟通各族人民。
“此举不仅能促进文化交融,更能增强边疆稳定。”他在奏折中写道。
崇祯阅后大悦,亲自批示:“准。命翰林院选派学者前往协助。”
不久后,第一批翻译学子正式入学,边疆地区的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