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县不是个大县,县城不大,城墙最矮处只有一丈多高。
大军只能驻扎在南面河谷,入城布防的只有五千左右。
“大帅,这批火药比之前在宣州做的还好。”赵三激动的说。
后院里积雪扫尽,众将围观。
火线嗤嗤烧到最后,瞬间橘红火球一闪,大团青烟腾起,蒸腾气浪震落枝头积雪,簌簌而下。
火药是直接放在瓦片上的,没有用陶罐密封,就是要看其燃烧情况。
这批火药比明显比他们在宣州自制那批燃烧更快,更充分。
如果封入陶罐里,威力肯定更大。
这说明这些硝石商不愧是专业的,制出来的硝石比他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纯净多了。
他也问过那些商人,他们的硝石别人买去主要做什么。
被告知主要两个大头,一个是夏天京城制冰,制冷饮用。
这个他知道,原理就是硝石溶解时,其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破坏晶体结构,需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会导致水温显著降低。
但另一个则令他目瞪口呆,那就是用作药石。
就是当药用,这老中医真是什么都敢开啊!不过考虑到水银都有入药的,这也就不奇怪了。
商人们告诉他,他们这上千斤过去,根本不够京城用的。
关中那边也有许多制硝的商人。
制硝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刮厕所墙角,粪坑边上的土去浸泡过滤蒸煮。
工序和他们差不多,但产出比伏龙山挖出来的硝石矿土低多了。
也有些人靠土法制硝糊口,但赚不了什么大钱。
整个周国范围内,做这买卖的就是大梁山上的伏龙山附近,还有就是关中也有硝石矿,那里也有不少硝石商。
赵立宽现在对火药已经不担心了,一千二百斤硝石,足够制一千五百斤左右的火药。
几班加点能不能造完都是问题。
现在关键在火线。
点火的火线防潮不太好,而且燃烧太迅速,半米长的火线几息间就燃烧殆尽,延时的效果太差。
之前他们是这么用的,因为足够把火雷丢出去。
可现在要当地雷用,就必须加长延时效果。
现在的火线的核心是火药,并掺入麻纤维、松脂粉末扭制作而成。
赵立宽让军中的工匠们想想办法,给他们提了个思路,或许可以用不同的比例,比如降低硝石,增加木炭,硫磺,加入松脂粉做一种燃烧不那么充分迅速的火药。
将其用于引线上,或许就能让其烧得慢点。
。。。。。。
时间飞逝,赵立宽每日整兵备战,又从军中挑选出五百能识字,手脚灵活,个子不高的,组了个“神机营”,让他们专门开始练习地雷战术。
这几天代军也开始逐渐失去耐心,不断派人南下到城外挑衅。
不过来的人不多,都是骑兵,最多一次也只有四五百骑的样子,就在城头叫骂。
二月初五早上,晨雾刚散尽,太阳洒进河谷,有五百来轻重骑兵头立白羽毛,排着大队,又抵近到城外三百来步。
直到周军弩利,不敢太近,只在那边象征性往城里放箭,又派轻骑靠过来叫骂。
赵立宽让守军不要理会,同时在正中多竖旗帜。
派人在城头与他们对骂。
骂人不是目的,是为分散代军注意力。
同时让工匠悄悄在东西城头借着女墙掩护组建起六架床弩。